词典

尺牍的意思

chǐ

尺牍


拼音chǐ dú
注音ㄔˇ ㄉㄨˊ

繁体尺牘
词性名词

词语解释

尺牍[ chǐ dú ]

⒈  长一尺的木简;信札。

与人尺牍,主皆臧去以为荣。——《汉书·陈遵传》
寄长怀于尺牍。——杜笃《吊比干文》

correspondence (of an eminent writer);

引证解释

⒈  长一尺的木简。古代用以书写。

《后汉书·北海靖王兴传》:“及寝病,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。”
李贤 注:“《説文》云:‘牘,书版也。’盖长一尺,因取名焉。”
《三国志·魏志·胡昭传》:“胡昭 善史书,与 钟繇、邯郸淳、卫顗、韦诞 并有名,尺牘之迹,动见楷模。”
《文选·谢瞻<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>诗》:“谁谓情可书,尽言非尺牘。”
李周翰 注:“言一尺之版,不可尽其情也。”
明 徐渭 《会稽县志诸论·山川论》:“一圣君、一贤相,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,不满一尺牘;今志 会稽 者,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,乃累数十纸而未终。”

⒉  信札,书信。
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论》:“緹縈 通尺牘,父得以后寧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禰衡 代书,亲疏得宜:斯又尺牘之偏才也。”
唐 欧阳詹 《送张尚书书》:“以尚书山容海纳,则自断於胸襟矣,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?”
宋 吴处厚 《青箱杂记》卷七:“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,集诗三篇,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,随 览之,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。”
刘师培 《<文章学史>序》:“有由下告上之词,则为奏疏;有同辈相告之词,则为书启尺牘。”
鲁迅 《花边文学·一思而行》:“看 郑板桥 《道情》一遍,谈幽默十天,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,作小品一卷。”

⒊  文辞。

《南史·蔡景历传》:“景歷 少俊爽,有孝行,家贫好学,善尺牘,工草隶。”
《资治通鉴·汉灵帝熹平六年》:“帝好文学,自造《皇羲篇》五十章,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,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,皆加引召。”
金 元好问 《中州集·刘勋》:“少宣 长於尺牘,落笔皆有可观。”

⒋  指墨迹,字迹。

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上·欧阳询》:“询 初效 王羲之 书,后险劲过之,因自名其体。尺牘所传,人以为法。”

国语辞典

尺牍[ chǐ dú ]

⒈  尺牍,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,后借指书信。

《文选·潘岳·杨荆州诔》:「草隶兼善,尺牍必珍。」
唐·杜甫〈上韦左相二十韵〉:「聪明过管辂,尺牍倒陈遵。」

函牍 信札 尺素 书翰 书信

词语首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