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

佚名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“鯈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庄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!”庄子曰:“请循其本。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。我知之濠上也。”

()

闲门尽日补烟萝,竹里逢君有啸歌。一卷诗才传白雪,三春客又渡黄河。

风归禹甸山川丽,路入梁园词赋多。好问故人东郡长,楼中《八咏》定如何。

()

捲幔东溟阔,抛书晓月寒。松风便入梦,谁作怒涛看。

()

早叹朝阳一凤鸣,几多风奏动延英。

只今故里夸閒适,得使诸生拜老成。

()

绿鬓佳人老,青丝瘦马寒。正当思谢朓,忽复哭方干。

羽化销金叶,天高下玉棺。何时设芳醑,同洒泪汍澜。

()

文士如飞将,终身太数奇。问年丁午壮,卜命甲辰雌。

易辙原无那,陈情总见疑。虽蒙濮阳辟,敢负相公知。

()

剪纸作香香不灭,生绡画花花不涅。三年石练女娲心,一夕竹斑湘妃血。

秋风兰菊悴幽姿,松根澈泉无转移。天情地白长如斯,炯炯夜台相见时。

()

九峰天半落,一棹夕阳过。客为游山盛,船因载水多。

溪边高士宅,月下榜人歌。好趁樵风便,轻船采芰荷。

()

风期今岁阻,幽抱竟难开。

翰弱犹含冻,枝繁几暗猜。

()

憔悴君家历岁年,翠襟蒙宠自须怜。

能言肯信真如凤,钩喙应知不类鸢。

()

披薜堪拚野兴赊,凌云赋色照京华。衣冠世泽称韦曲,棋墅风流属谢家。

渌水暗通舟似叶,碧阑深倚面如花。清秋莫奏营前笛,吹落山庭片片霞。

()

秋水蓝桥一尺强,愁闻玉杵捣玄霜。

东篱老子乌纱薄,西郭佳人翠袖长。

()

忆子曾陪翠辇过,朔风海子起层波。上方授衣黑貂鼠,太官进膳金头鹅。

此日此时甘放旷,某山某水且婆娑。但愿年丰饱吃饭,击壤细和尧民歌。

()

将来书信手拈着,

灯下姿姿观觑了。

()

层崖摩苍穹,四月号阴风。大河三门险,神禹万世功。

他山亦崔嵬,砥柱独尊雄。雷霆日斗击,悍暴愁天公。

()

惊沙风卷夕阳明,松漠茫茫积翠横。残雪数峰犹噤马,落花四月未闻莺。

玉盆湾远无牙帐,银铠星寒吊柳城。塞女琵琶边戍角,听来总是可怜声。

()

又陟崎岖路,危坡逐渐登。车声闻历碌,石势竟崚嶒。

山暖冰融涧,雪消水满塍。夕阳投旅店,岚影尚层层。

()

高堂邃宇人罕过,锦囊高挂珊瑚柯。乍闻人响轩勇气,空中跳踯常傞傞。

何来宾从皆秃袖,入门豪气声欢呵。服膺拳拳疑印绶,朝餐废箸犹摩挲。

()

旧好伸难黍,风流见孟亭。松云栖岘首,草阁聚春星。

太白诗谁敌,羊公涕尚零。南山归未得,遥望鹿门云。

()

不染世间儿女尘,任他桃李自争春。也应高洁难为对,独有修篁是可人。

()

一枕蘧蘧蝶梦忙,久抛怀抱付沧桑。衣珠未忍忘杯渡,法乳惟分许我尝。

眼赤自依金臂紫,尘红谁念客冠黄。联床且订名山约,料理芒鞋踏上方。

()

涧谷深深图画开,依稀潭第等蓬莱。雨馀远岫青凝黛,水涨平池绿泼醅。

话旧西窗烧绛蜡,吟情东阁动寒梅。杜陵已喜千间庇,司马应怜四壁颓。

()

红尘两脚几时休,此度真成浪漫游。

倦买夜船过钓濑,渴呼腊盏试龙游。

()

结架郁岹峣,登眺齐近远。

江湖万顷秋,风烟四山晚。

()

  魏公子无忌者,魏昭王少子,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。昭王薨,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为信陵君。

  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,士无贤不肖,皆谦而礼交之,不敢以其富贵骄士。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,致食客三千。当是时,诸侯以公子贤,多客,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。

()

 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,于江南之丘墟。洞条畅而罕节兮,标敷纷以扶疏。徒观其旁山侧兮,则岖嵚岿崎,倚巇迤,诚可悲乎其不安也。弥望傥莽,联延旷荡,又足乐乎其敞闲也。托身躯于后土兮,经万载而不迁。吸至精之滋熙兮,稟苍色之润坚。感阴阳之变化兮,附性命乎皇天。翔风萧萧而径其末兮,回江流川而溉其山。扬素波而挥连珠兮,声礚礚而澍渊。

 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,玉液浸润而承其根。孤雌寡鹤,娱优乎其下兮,春禽群嬉,翱翔乎其颠。秋蜩不食,抱朴而长吟兮,玄猿悲啸,搜索乎其间。处幽隐而奥庰兮,密漠泊以猭。惟详察其素体兮,宜清静而弗喧。幸得谥为洞箫兮,蒙圣主之渥恩。可谓惠而不费兮,因天性之自然。

()

  五人者,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,激于义而死焉者也。至于今,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,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;且立石于其墓之门,以旌其所为。呜呼,亦盛矣哉!

  夫五人之死,去今之墓而葬焉,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。夫十有一月之中,凡富贵之子,慷慨得志之徒,其疾病而死,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;况草野之无闻者欤?独五人之皦皦,何也?

()
佚名

朝求升,暮求合,近来贫汉难存活。

早早开门拜闯王,管教大小都欢悦。

()

  巩顿首再拜,舍人先生:

  去秋人还,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。反复观诵,感与惭并。夫铭志之著于世,义近于史,而亦有与史异者。盖史之于善恶,无所不书,而铭者,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,惧后世之不知,则必铭而见之。或纳于庙,或存于墓,一也。苟其人之恶,则于铭乎何有?此其所以与史异也。其辞之作,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,生者得致其严。而善人喜于见传,则勇于自立;恶人无有所纪,则以愧而惧。至于通材达识,义烈节士,嘉言善状,皆见于篇,则足为后法。警劝之道,非近乎史,其将安近?

()

  《易》之《泰》:“上下交而其志同。”其《否》曰:“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。”盖上之情达于下,下之情达于上,上下一体,所以为“泰”。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,上下间隔,虽有国而无国矣,所以为“否”也。

  交则泰,不交则否,自古皆然,而不交之弊,未有如近世之甚者。君臣相见,止于视朝数刻;上下之间,章奏批答相关接,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。非独沿袭故事,亦其地势使然。何也?国家常朝于奉天门,未尝一日废,可谓勤矣。然堂陛悬绝,威仪赫奕,御史纠仪,鸿胪举不如法,通政司引奏,上特视之,谢恩见辞,湍湍而退,上何尝治一事,下何尝进一言哉?此无他,地势悬绝,所谓堂上远于万里,虽欲言无由言也。

()